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招聘计划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多年来,实验室围绕兽药合理使用和动物性产品安全的目标,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抗菌药耐药性、新兽药研发和兽药法学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了稳定、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运用数学、分析化学和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外源化合物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规律及影响因素,鉴定代谢物,研究关键代谢酶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动物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处置作用,为合理应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在此方向,先后主编出版《动物用药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表论文100多篇,40余篇被SCI收录,20余篇先后获优秀论文奖。

近年来,先后完成了70余种药物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的动力学参数测定。曾在国内率先开展兽药在畜禽的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动力学、多剂量动力学、代谢物动力学、粪药动力学、尿药动力学等研究,全方位揭示各种药物在畜禽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先后开展了莱克多巴胺、喹乙醇、喹烯酮、喹赛多在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研究,阐明这些化合物在畜禽体内分布和消除的动力学规律。研究了猪CYP3A29的分布、催化特点,酶基因的克隆、重组、表达,兽药代谢谱,基因突变与功能的关系;不同药物对猪CYP1A2活性的影响。完成阿维拉霉素、甲基盐霉素在鱼的代谢、动力学规律,头孢噻呋等国产兽药在猪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建立AOZ、洛克沙胂、磺胺嘧啶、土霉素在可食组织和体表组织中残留的相关性模型以及MQCA和AOZ的生理模型,恩诺沙星、土霉素在猪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开展了动物专用药二甲氧苄啶和艾地普林在动物代谢与排泄研究,研究了各种生物基质中未知代谢物的提取与净化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放射性分析方法和定量确证方法。运用数学建模技术,开展了泰乐菌素对猪链球菌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构建了动物专用兽药喹赛多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的残留动力学生理模型(PBPK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模型的外推研究,将模型用于同类药物喹烯酮的残留预测。完成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毒理机制与代谢研究,在T-2毒素诱导下,RAW264.7细胞中,MAPK和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互交联关系(Cross Talk),同时探讨了在线粒体、核糖体损伤机制、细胞凋亡机理、蛋白质抑制机理、信号通路转导以及信号穿梭入核机制等方面,兽药与真菌毒素毒性和防控机制。

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研究

运用分析化学和毒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建立残留物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及其标准,研究动物可食性组织中残留物形成和消除规律,评价兽药及其残留物的安全性,制备残留标示物标准品,提出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标准,为提升动物性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贸易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此方向,先后主编出版专著《家禽无公害用药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发表论文70余篇,36篇为SCI论文,10余篇先后获优秀论文奖。主持完成的《兽药残留检测关键技术创新与配套集成研发》于2009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兽药残留系列分析方法研究》于2008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另有33项申请发明专利,38项批准为国家标准,27项申请物种保藏,17项产品在农业部备案。

近年来,运用仪器分析技术,建立起动物可食性组织(产品)以及饲料中常用抗菌药酰胺醇类、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林可胺类,抗寄生虫药苯并咪唑类及其主要代谢物、有机砷类、双甲脒,违禁兽药喹恶啉类及其残留标识物(QCA、MQCA)、硝基呋喃类残留标识物(AOZ、SEM、AHD等)、β-受体兴奋剂类、镇静剂类、孔雀石绿/结晶紫、硝呋烯腙、硝酚酸钠、糖皮质激素类、三聚氰胺/环丙胺嗪,苏丹红、饲料色素、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类、镰刀菌毒素类、赭曲霉毒素等的定量和确证法(GC、HPLC、GC-MS、LC-MS/MS)。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技术,解决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双甲脒等化合物测定灵敏度不高的问题,运用液相色谱-质谱建立了多类动物源性食品和尿液中10类120种抗微生物药物的检测的分析方法,检测限低于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检测药物种类和数量多,检测的样品基质多,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

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制备了β-兴奋剂类(包括莱克多巴胺)、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代谢物AHD、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呋喃它酮代谢物AMOZ)、喹乙醇残留标示物MQCA、有机胂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孔雀石绿、T-2毒素等化合物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20余种;成功开发出β-兴奋剂类、磺胺类、新霉素、庆大霉素、泰乐菌素与替米考星、有机胂类、MQCA、阿苯达唑代谢物阿苯达唑-2-氨基砜等兽药残留检测ELISA试剂盒10余种,磺胺类、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新霉素等残留检测胶体金试纸3种。

运用微生物学技术,先后建立起动物可食性组织、牛奶、蜂蜜和尿中常用抗菌药残留检测微孔板、拭子试剂盒6种,建立磺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分类检测试剂盒6种,达到国家先进或领先水平。这些方法能检测出常用的几十种抗菌药残留,具有一法多用特点,还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快速方便等优点。适于动物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集贸市场、边贸口岸对动物的活体、胴体及其加工产品中抗菌药残留检测。

运用化学合成及分析技术,制备喹乙醇、喹赛多、喹烯酮、呋喃唑酮、阿苯哒唑、头孢噻呋、阿维拉霉素残留标识物标准品。

开展喹乙醇、喹烯酮、喹赛多、甲基盐霉素、阿维拉霉素在猪、鸡、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制订休药期标准。此外,还建立起中国食品动物避免残留数据库,兽药使用与残留数据库。

抗菌药耐药性

运用微生物学和现代组学等理论和技术,研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理,耐药性转移方式与规律,耐药性与适应性关系,耐药菌的流行性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和治疗风险评估,为保障动物安全、食品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人类治疗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此方向,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5篇为SCI论文。4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另申请发明专利2项,申请物种保藏3项。

2001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专项经费资助下,先后完成了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诱导,金霉素对粪肠球菌和志贺氏菌的耐药诱导,枯草芽胞杆菌对金霉素的耐药诱导、耐药质粒的转化与结合转移,弯曲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与适应性,替米考星残留对人消化道菌丛和条件致病菌耐药诱导作用研究。目前正在进行鸡源弯曲杆菌耐药新基因的功能,耐药性与毒力适应性关系,华中地区动物和动物源产品中主要耐药菌的分离与鉴定,泰乐菌素对人消化道菌丛影响等研究。完成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外排泵调控机理研究,空肠弯曲菌未知基因cj1199对红霉素耐药性与适应性的功能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杂交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诱导作用对空肠弯曲杆菌的毒力和适应性的影响,对喹赛多等喹噁啉类抗菌促生长药物的抗菌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新兽药研制与开发

运用化学合成与分析、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工艺、质量和制剂,系统开展临床前药理及毒理研究,在靶动物评价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合理用药新技术,促进兽药、养殖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在此方向,先后主编出版专著《饲料药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发表论文70余篇,13篇被SCI收录。3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3项获得发明专利,另申请发明专利11项。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农业部及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下,完成国家一类新兽药喹赛多的合成工艺及放大、预混剂、“三废”处理、稳定性、质量及质量标准、临床前毒理学及药理学、靶动物的药理学及毒理学、规模化应用技术、残留控制、环境毒理等研究。完成艾地普啉(一类新药)合成工艺、复方注射剂的研制。成功研制盐酸阿苯哒唑亚砜预混剂、甲磺酸达氟沙星混悬注射剂、甲磺酸达氟沙星微球注射剂、复方甲磺酸达氟沙星混悬注射剂、复方艾地普林注射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使用规范的编撰工作。为国家兽药评审中心起草《兽药化学药品非临床药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兽用化学药品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规范》等技术文件。受企业委托,开展30余种药物急慢性毒性、临床试验与临床验证、药物动力学和免疫学等方面试验研究,为厂家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

兽药法学

运用化学合成及分析、药理学、毒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合成工艺、质量、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及再评价、合理使用等技术,调研兽药行业发展和国内外管理制度,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兽药及制剂,促进兽药、养殖及相关产业发展。在此方向,发表论文40余篇。

2002年以来,完成美欧和大洋洲兽药管理研究,中外兽药管理比较与我国改革的思考,国内外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监控体系和技术贸易性措施对比研究。完成各国食品安全动物用药物的品种、剂型、靶动物、禁用清单、残留限量、休药期比较研究国内外兽药残留限量、休药期标准及其制定办法,国内外兽药风险分析基本方法、研究现状及有关规定,各国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深入开展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兽药耐药性的管理,国内外兽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CCRVDF和JECFA等国际组织在兽药和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Copyright©100zp.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研究生招聘网 ©版权所有